我们这堂课是把这一期的课程做一个研讨跟复习。这次研讨的内容,包括<化城喻品><五百弟子授记品><授学无学人记品>,这是迹门的三品,以及迹门流通的五品,就是<法师品><见宝塔品><提婆达多品><劝持品>跟<安乐行品>,总共八品。
这八品当中的研讨题目,主要来自于现场的听众,也来自于我们网络班跟我们同步学习的听众,大概有一千多位。我们把这所有的题目汇集起来以后,根据两项原则:第一个,相应性,就是你那个题目跟我们上课的主题是相应的;第二个,普遍性,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。所以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就删掉了。我们等于是汇集了四个主题。
我们这次的课程虽然有八品,其实它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,就是“会权入实”,就是我们怎么把权法的事修跟理观的智慧对接起来,所以这次讨论有四个主题:第一个,有关理观;第二个,有关事修;第三个,有关理观跟事修的交互作用;第四个,有关净土。这四个主题你把它弄清楚了,你对这一期的课程,整个《法华经》的迹门——开权显实,就有一点概念了。
第一个主题,有关理观
我们看第一个主题,是有关《妙法莲华经》与一佛乘法门的理观智慧,有三个小题。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题。
【学员提问】师父曾讲过,初地之前,对于因缘所生法我们是要远离的,也强调《法华经》核心是会权入实,要用摩尼宝珠与外在因缘贸易所需,这就意味着又不能完全舍弃因缘;又则,作为仅仅还是资粮位的我们,离初地尚远,离相很难,着相乃常态,请师父慈示,那我们怎么才能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?
【师父答疑】这个题目是问理观。其实理观的智慧是离不开因缘法的,你一定要面对因缘的挑战,不管是平时,不管是临终。这句话,“百花”指的是因缘所生法。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,有玫瑰花,有牡丹花,各种花。那么我们怎么样在因缘当中走过因缘所生法,到临终的时候能够“片叶不沾身”?
如果是法身菩萨,他的理观是非常坚定的,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,破无明,证法身,他的确是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是的。法身菩萨的每一期的生命,他来的时候是清净本然,走的时候也是清净本然,这中间对他来说完全无住。
那凡夫呢?凡夫我们这一期生命,从小到大,走到临终的时候,如果完全都没有修学,那一定是沾满身。你看每一个临命终的人都是怎么样?心有千千结。来的时候带着业力而来,走的时候带着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去投胎。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满身。
如果一个凡位的菩萨,就是我们开始修理观了,那么我们这一期走过来会怎么样?答案是:有些会沾身,有些不会沾身。我们资粮位的菩萨理观薄弱,虽然有理观,但薄弱。你遇到了人事因缘,如果跟你的业缘比较轻,比方说你去超市买东西,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边排队,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,但是你回去以后就忘掉了,它不会沾身的,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会轻轻地走过去。但是,你的六亲眷属的影像一定会沾身的。
所以,凡位的菩萨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是不成立的。我们在<安乐行品>里面讲到身安乐、口安乐,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触,就是理观你不能够去否定事修的。比方说做官的、从事淫业的、从事杀生的、邪知邪见的外道、二乘人,你都要远离的。你不能够说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我要无差别地面对一切众生。你别忘了,你是资粮位的菩萨。
我们看,在<劝持品>的时候,佛陀对于法身菩萨,他什么规矩都没有。他只告诉你,你就看我的面子,看在佛的面子上,安忍,就可以了,他这个就过关了。到了<安乐行品>那规矩就多了。你的身业,哪些因缘是不能碰的;口业,什么话是不能说的;你意业,什么念头是不能动的。就是有些花丛你可以走过去,有些花丛你是不能走的,就是你走不过去的。所以我们临命终,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到晚年要收心?如果你是圣位的菩萨,你有什么好收的呢?你收什么心呢?对你来说“顺逆皆方便”!
所以诸位!就是说,不是说学完《法华经》,知道了“何期自性、本自清净”,然后你就能够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。理论上是没有错,但事实上,因缘上你过不了关的。所以,对于人生要怎么过,我们要选择。我的理观的所缘境只能够面对什么?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缘,不可避免的。就是,我学了理观,我知道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那我这个摩尼宝珠到底要来面对谁?要面对的是你无可选择的。比方说你的子女,你没办法选择;你的家人,你的六亲眷属,因缘跟你特别深的,这个业力,你该还的就是要还。这个时候,你只能用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。所以理观是怎么样?是面对于你不可逃避的因缘。
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,该收心还是收心,但是有些因缘你收不了,你不能够否定因缘果报。你欠人家的,他一天到晚刺激你,你只能承受的。那你只能够说,我面对这个因缘是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是可以的。
所以你要知道,理跟事要清楚。事,要拣别,有些因缘你不能碰,你过不去的。你把佛陀规定的这些因缘删掉以后,其他因缘你只能硬着头皮认命了。但是基本上就是,你不跟它互动,这个花对你的影响就降到最低。这个就是所谓的凡位菩萨的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是这个概念。所以你要知道,我们理观面对的所缘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缘。
就是说,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。比方说菩萨戒,为什么你要看菩萨戒?说,我怎么知道哪些因缘要避免?是的,你不知道,所以你要看佛陀怎么说。有些因缘要离开的,有些因缘你不能碰的。这一些事修的防护作用,我们该有的身口意的防护,都是要建立起来,然后才能够说,我尽心尽力地去做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。所以,凡夫是有条件的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。
看第二题,这也是理观的。
【学员提问】请师父慈示,在法华会上龙女转身成佛,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,得不退转。能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刹那无生的道理。
【师父答疑】“刹那无生”这四个字,是指我们一念的心跟清净心接触的那一个刹那,叫做刹那无生。所以无生指的是清净心。因为清净心没有生灭相,它离一切的生灭相,所以它是无生。其实无生就是无灭的意思。
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的相应是刹那的、是瞬间的、是圆顿止观、是当下的?这个观念很重要。你看我们事修,比方说你修布施,布施是当下成就的吗?当然不是。你可能今天布施一点,明天布施一点,你布施了一辈子才有福报出现,布施它是点点滴滴。所有的事修都要渐修的,持戒也是这样。你今天持戒,明天持戒,要经过三年小成,五年中成,十年大成。所有的事修都没有所谓的“刹那”这两个字。凡是刹那一定是理观,就是所谓的“理可顿悟、事须渐修”。
诸位!我现在考你一个问题: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课,为什么理观是顿悟的、是顿入的?就是蕅益大师说的顿入不思议境。为什么?给你们想三十秒。这个很重要,这对你临命终很重要。为什么事修不能讲我刹那去修布施、刹那去持戒?不可以。持戒只能够累积性的,我一辈子去修布施,一辈子修持戒。只有理观叫刹那。想到了?因为理观的真如是你本具的,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,你不用去修它。你只要怎么样?你知道觉悟就好了:哦,原来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质,是清净心!
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,有资格称为“刹那”这两个字的,就刹那相应的,只有两个法门:一个是真如,一个是净土宗。净土宗临终的感应道交也是刹那,“一刹那中离五浊”,为什么?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,也是本具的。它是本具的,也是阿弥陀佛成就的。我们只是“转他成自”,我们跟弥陀的功德以及现成的功德感应道交。所以,在佛教里面凡是谈到刹那的,就是这个东西已经成就了,就看你要不要跟它感应道交,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、承认它而已。
你看很多人,你看他,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。他过去业障深重,造了很多的罪业,临终的时候突然间当下安定下来,念佛往生。蕅益大师说,这种五逆十恶带业往生,都是过去生理观很强的,否则他做不到。你有本事你做做看。你造五逆十恶,你临命终是躁动不安的,那个业力会去压迫你的,你那时候内心的“弟子心不安”是非常严重的。虽然果报没有现前,那个花报就够你受了,那个罪业的花报。他造了五逆十恶,临终为什么就能够瞬间、突然间安定下来,不随妄转,提起佛号往生?这种人,蕅益大师说,百千万中难得一个。就这个人是过去生理观很强,今生是一时的糊涂犯了罪业,但是理观的智慧不会退失。
理观的本身,你观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,是清净心。它是摩尼宝珠。而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,只是你过去不知道。所以,你知道你有摩尼宝珠了,你心就安定下来了。你以为摩尼宝珠是你修来的?当然不是。
所以,诸位!凡是跟修德有关的,比如说,持戒,你本身有持戒吗?你当然没有持戒嘛。你内心是清净,哪有持戒?持戒是后来的庄严嘛。持戒要去修吗?要。布施要修吗?当然要修嘛。所以,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门,托彼法门来庄严你的内心,这个是慢慢修的,修多少算多少。
但是理观,你是直观你的真如本性当下本来清净、本来具足。它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,你过去把它忽略了。所以它叫刹那无生,它重点在刹那。能够称为刹那的只有两个:一个是真如法;一个是净土法门,他力门,果地教。因为这个都是现成的。
这个对临命终很重要。你在临命终的时候,很多妄想干扰你,你要快速地把心安定下来,只有一个方法:跟你的真如本性对接,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你马上就能够不随妄转。这个主题我们待会儿会说明。
刹那无生,这四个字很重要!它的核心思想在于“刹那”这两个字。因为无生,你的心本来就是无生的。所以你看《净土忏》里面说,我们凡夫在无生中妄见生灭、在菩提中妄起烦恼。一面清净的镜子,我们自己在跟灰尘互动。自己跟灰尘互动,我们不认那面清净的镜子,我们去注意那个因缘所生法的假相,结果就弄得自己在清净心中去显现生死轮回。所以你现在重点是把那面清净的镜子找出来。
【学员提问】如果选择真如,就要放弃有所得心,但凡夫难免有所得心,学了《法华经》之后受到鼓励。如何判断自身因地发心的真伪呢?
【师父答疑】理观智慧的生起,就是我现在去回光返照我一念的清净心。理观当然讲的是安住,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指标?因为理观是无形无相的,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判定你真的是安住心性,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识?
有两个指标:
第一个,寂静。就是说,你学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尽管你的人生没有太多变化,你跟谁互动还跟谁互动,但是你发觉,你比较不容易受外境给你的影像的干扰。就是“百花丛里过”,虽然不是“片叶不沾身”,沾得比较轻了。就是你内心有某种寂静的力量出现,淡泊寂静,对得失的心也淡薄了。
所以,刚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寂静,因为我们的内心习惯在垃圾里面活动,就是他房子弄得很脏已经习惯了。突然间,这个房子变干净了, 你会觉得好像人生没什么滋味。对了!人生本来就是要从没有滋味中建立法喜的滋味。所以你的心一开始慢慢趋向于寂静的时候,你会觉得好像不习惯,但是你习惯以后,你就非常喜欢寂静了,就是你慢慢体会到祖师说的“好事不如无事”。那种寂静的力量生起的时候,也恭喜你,代表你的生死业力开始沉淀了。这第一个。
第二个,愿望。三乘的修学都有寂静,我们怎么去区别大乘的寂静跟小乘的寂静?小乘的寂静是空、无相、无愿。所以你在寂静的时候你要注意,说我这个寂静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,包括对佛菩萨的功德也不抱有希望,那这个寂静你就要小心了,这个寂静就不对了。你这个寂静就不是清净心的寂静,你是跟空性相应的寂静了,就是断灭性的寂静了。
所以,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安住一心真如即空即假即中呢?两个指标:第一个,寂静的心生起;同时,寂静当中带有一种菩提的愿望,你不见得马上会去实践,但是你有那种理想在。所以,当你的心中出现寂静中又带有愿望,愿望中又带有寂静,应无所住而生起菩提心,这个就对了,就表示你的这个安住是正确了,继续走下去是对了,你这个方向已经走对了。套一句咱们古代的说法,你修行上路了。你上了高速公路,后面的路就好走了,你成就佛道是迟早的问题了,看你精进而已。
我们最怕的就是,你学了《法华经》,你还在市区里面打转,你找不到高速公路。菩萨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你连安住都没有安住,你后面就很难修了,你就活在那种躁动不安的阶段。那什么叫安住呢?两个指标:寂静、愿望。
【学员提问】师父,阿弥陀佛!弟子这边想问的是刚才第二题。
【师父】就是刹那无生,是吗?
【学员】是。师父提到一个概念,就是说,理观的智慧之所以可以“刹那”,是因为我们本来本具的,所以刹那就可以入。龙女她刹那间入这个理观的道理,她就不退转,可是我们凡夫也常常在念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但我们还在这边。
【师父】对。
【学员】弟子想请教师父,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,我们跟龙女之间的差异在哪里?这理观是不是也有次第性,学习的次第性?我们该怎么样逐步逐步地让理观能够变得这么有力道?谢谢师父!
【师父】诸位有没有听过六即佛的思想?六即佛,六而常即,即而常六,有没有?(学员:有!)
就是说,真如本性是不可切割的,它跟事修不一样。像布施,布施可以切割。比如我发心要布施一万块,我可以今天供养五百块,明天供养五百块……它是可以慢慢累积起来的。理观智慧不可切割。但虽然不可切割,它也有浅深的差别。就是,你说我安住无生,我们不能否定你,但是你的无生叫做什么?名字即无生。有没有听过?名字位的无生。就是,你的无生是怎么建立的?靠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,哦,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。就是,你没有看到无生,但是你透过“何期自性、本自清净”这几句话的引导,你随顺于无生。哦,名字位的无生,名字位的刹那无生。名字位, 但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懂的。这个无生,你一分的相应,一分的力量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